热点内容
一心为民的“兵支书”
老兵事业发展网讯(吴友伦 通讯员刘健 张晶晶)金秋时节,丹桂飘香,我们来到了陕南安康管辖人口最大的城中村——恒口示范区民主村。该村现有3300户,占地1.5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.7万人。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,只见墙上挂着不少村民送的锦旗。其中一面印着错别字的,却最让人挪不开眼——红底黄字虽有笔误,却是村民掏心窝子的感谢,更是对村集体实打实的信任。收到这面锦旗的,是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康建国——一名退役军人,村民们都亲切地喊他“兵支书”。

一
1982年,康建国退役回到家乡,4年多的部队培养,锻造了他正直诚信、吃苦耐劳的勤劳品质。经过10余年艰辛打拼,靠着务农经商攒下些家底。1998年,被村上党员干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,后来又担起党支部书记的担子。“自己富了不算啥,看着村民日子难,我心里不踏实。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,在村上一干就是27年。2010年正式任村党支部书记起,他的记事本上记满了村民的需求:张家的房子漏雨了、李家的孩子上学差学费、村里的路该修了……每一件,他都当成自家事来办。
村民的急事,从来等不得。2023年8月的一天,康建国接到电话:“康支书,不好了!赵都阳家煤气爆炸!”他撂下手里的活就往赵家赶去。到了现场,刺鼻的煤气味儿直呛人,他顾不上危险,先冲进去关掉煤气阀,又抱起受伤的赵都阳往医院送。知道赵家条件差,他牵头在村里、企业间募捐,还向上级申请医疗救助,帮赵家渡过了难关。后来赵都阳大女儿考上大学,学费没着落,小女儿智商鉴定为二级伤残,生活困难之际,康建国又拍了胸脯:“这钱我来牵头帮衬!”他自掏腰包资助了3年。赵都阳说:“我没啥文化,锦旗字虽错了话却是真心感谢,要不是康支书,我们家早散了,这份情我记一辈子!”如今锦旗上虽落了灰,但这背后的故事却还亮堂堂地映在村民心里。

二
时间回溯到2011年,村民陈吉昌的日子过得难上加难:双亲去世得早,又离了婚,一个人带着孩子住土墙房。一到下雨天,康建国就担忧他们的安危,便让陈吉昌父子搬到安全的地方暂住,又帮着申请翻建,找熟人募捐,最后把凑来的3.3万元送到陈吉昌手上。陈吉昌攥着钱,红着眼眶说:“感谢党,感谢咱这好支书!”
村里的集体资产,是上千户村民的“家底”,但是历史遗留问题,一直未有较好的解决办法。2018年,康建国说:“这是上千户村民的钱,必须要回来!”他带着村“两委”多次开会商议收回方案,挨家挨户与村民做工作、讲道理,收资料、查档案、找证据,历经两年时间,不仅把房屋收了回来,还把年租金从12万提到20万,让村民的收益实实在在涨了起来。村民拿到分红时都说:“康支书没让咱吃亏!”

三
为解决周边群众“如厕难”问题,康建国带头启动村内公共厕所设施建设工程,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。他多次走访,结合大家的出行线路、人流量分布确定厕所选址,邀请村民代表参与设计方案讨论,从厕位数量、无障碍设施配置到通风照明细节,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。施工时,他天天去盯质量还跟工人叮嘱:“别吵着街坊邻居,完工后把场地打扫干净。”现在新厕所用上了,村民、商户、行人都夸:“这厕所建得好,卫生又方便。”
民主村移民占比高,不仅给日常村务管理带来不小挑战,也对公共服务供给、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今年8月,恒口示范区中心医院高压电箱损坏需抢修,村民因担心施工影响通天然气而阻拦。康建国接到电话赶过去,经常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康建国深知村民的疑虑和担忧,便蹲在路边跟村民拉家常:“医院停了电,耽误病人救治是大事,天然气线路能改,不耽误大家用,我来帮着协调。”经他一番劝解,村民让了路,他又赶紧找医院、天然气公司,商量敲定新线路,让大伙放了心。

民主村有98位退役军人,为了让退役的老兵体味“回家”的感觉,康建国还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“退役军人之家”活动室,让老兵们时刻牢记“退役不褪色,永远跟党走”的政治信念。闲暇时候,他还常去看望老兵,询问他们有什么难处,帮助退役军人开展技术培训,促进退伍军人就业。“道德大讲堂”也常开展新民风宣讲,传播村里的好人好事、文明风尚,慢慢地,村民们都主动来帮着管村务、监督工作,文明新风在村里扎了根。
如今的民主村,街上人来人往,商铺热热闹闹,可康建国的脚步没停,帮村民解决问题、守集体资产、调解邻里矛盾……这位“兵支书”没说过豪言壮语,只是把为民服务的初心,融在一件又一件平常事里,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,就像一头老黄牛,凭着党性原则和退役不褪色的担当,领着村民们把日子往好里过,把民主村未来发展的路,铺得更加扎实与辉煌。
责编:吴一

